物理教研室创建于2002年,教师队伍已由“以兼为主”过渡到“以专为主”,现有专职专任教师7人,实验技术人员2,兼职教师3人。副教授(含高工)6人、讲师3人,初职2人。有7位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确定了以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人翁精神努力实现建设一流学习创新型物理教研室的奋斗目标。
教研室承担全院工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室初具规模,建筑面积约800平米,可开出17个教学实验,能容纳约1200~1500名学生,两人一组、完成54学时教学实验。“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逐步发展,可部分满足教师课堂演示,接受校内外师生参观、交流;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的需要。
教研室文件齐全,教材建设成果丰硕,自编教材、实验教材、辅助教材、习题集配套齐全,其中《工科物理教程》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荣获2011年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大力提倡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并用研究成果引导教学,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适合于应用型院校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提倡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科研型教师。
一、教学任务
1、承担全院工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教学任务。
2、教研室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全院工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
3、承担学院物理实验技能竞赛;
4、承担组队、参加陕西省科学展演大赛。
5、承担组队、培训、实验并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性竞赛。
二、所取得的成绩:
1、教师教学取得的成绩:
名称 |
获奖类别 |
获奖人/完成人 |
获奖时间 |
优秀教师 |
院级 |
邹丹 |
2009-2010学年 |
宋士贤 |
2012—2013学年 |
||
李渝 |
2014—2015学年 |
||
最满意教师 |
院级 |
李治中 |
2010年 |
谭兴毅 |
2011年 |
||
李渝 |
2013年 |
||
张孟 |
2014年 |
||
张璐 |
2015年 |
||
邹丹 |
2016年 |
||
工科大学物理 教学团队 |
省级优秀奖 |
集体 |
2014年7月 |
独立学院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院级 教学成果一等奖 |
宋士贤等 |
2014年 |
工科物理教程 |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
宋士贤 |
2011年 |
第二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
陕西赛区一等奖 西北赛区二等奖 |
李渝 |
2016年7月 |
第三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
陕西赛区二等奖 |
邹丹 |
2017年7月 |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第二届(2012年)学科竞赛 |
优秀组织奖 |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2012年5月 |
2、学生取得的竞赛成绩:
历年来组织选拔学院实验技能竞赛优胜学生,参加西北工业大学物理实验技能竞赛,成绩斐然。其中:
2012年: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
2012年: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
2013年:一等奖4人;二等奖7人;
2014年:一等奖5人,二等奖9人;
2015年:一等奖8人,二等奖14人;
2016年:一等奖7人,二等奖16人;
2017年:一等奖5人;二等奖10人;
3、参加陕西省科学展演大赛:
2018年:荣获优秀奖;
三、承担的教学、科研课题:
矢量光束的空间聚焦特性研究,2012.6~2016.6,(SCI论文),已完成;
环境对介观电路量子效应的影响,2015.6~2017.6年,已完成;
基于简单氧化物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合成与研究,2015.6-2018.6,已完成
大学物理微课建设及SPOC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85.12~2017.12,已完成
磁落管内感应电场的计算,2016.6~2019.6,进行中;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物理演示与操索实验的开发与创新研究,2018.1~ 2019.12(省级:2017.5~2019.6);进行中;
2、学生取得的竞赛成绩:
历年来组织选拔学院实验技能竞赛优胜学生,参加西北工业大学物理实验技能竞赛,成绩斐然。其中:
2012年: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
2012年: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
2013年:一等奖4人;二等奖7人;
2014年:一等奖5人,二等奖9人;
2015年:一等奖8人,二等奖14人;
2016年:一等奖7人,二等奖16人;
2017年:一等奖5人;二等奖10人;
3、参加陕西省科学展演大赛:
2018年:荣获优秀奖;
三、承担的教学、科研课题:
矢量光束的空间聚焦特性研究,2012.6~2016.6,(SCI论文),已完成;
环境对介观电路量子效应的影响,2015.6~2017.6年,已完成;
基于简单氧化物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合成与研究,2015.6-2018.6,已完成
大学物理微课建设及SPOC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85.12~2017.12,已完成
磁落管内感应电场的计算,2016.6~2019.6,进行中;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物理演示与操索实验的开发与创新研究,2018.1~ 2019.12(省级:2017.5~2019.6);进行中;